第100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543 字 18天前

第266章 区别对待

虽说都曾是并肩作战的同僚,但不同的人之间还是有区别的。

对孙策来说,一旦长安能够恢复和平,天子重新掌控朝政,哪怕只是名义上,必然有人会离开南阳,返回家乡,或者接受朝廷的征召,成为天子任命的官员,前者以杜畿为代表,后者以赵俨为代表。比起黄忠、文聘等武人,他们的仕途机会更多,对他的忠诚度自然有限。他不可能抹杀他们的功劳,不让朝廷知道他们,索性将他们拔为首功,给他们一个好的前程。

能留下,当然更好。不能留下,买卖不成仁义在,将来再见面,至少还有一份故吏之情。

至于黄忠等人,他相对来说更有把握。同是武人,黄忠、文聘等人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,又在他的指挥下取得了保护南阳的大捷,感情绝非赵俨等人能比。况且他们有兵在手,这就是最大的实惠,朝廷赏不赏,赏什么,不会有质的区别。

至于黄承彦,他是最放心的一个,黄承彦跟着他是长期投资,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变心。相比之下,把黄承彦隐藏起来更稳妥,省得有人来找麻烦,挖墙角。

赵俨是聪明人。他和黄忠等人不一样,他始终觉得自己还有更多的选择,眼下跟着孙策只是形势所迫,有更好的机会肯定还是要走的。孙策知道这一点,却不给他设置障碍,反而主动提拔他为头功,只为他入仕途的起点高一些,将心比心,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。

以这场战事的规模而论,除非朝廷一定要将孙策定为叛逆,否则头功至少是个县令,说不定还能更高。对世家子弟来说,县令不值一提,可是对他这样的门户来说,除非有贵人提携,一入仕就是县令的可能性极低,更可能是郡吏、县吏,慢慢积功升迁,快的话三五年,慢的话十来年,才有机会成为县令。

现在,孙策就是他的贵人,赵俨岂能不感激。

孙策没有再找娄圭、杜畿谈话,等结果出来,他们自然知道。他把黄忠等人请来,将修改过的功劳簿亮给他们看,而且直言这是自己的决定,不提赵俨半个字。

正如孙策所料,黄忠等人虽然有些意外,但看到孙策决定了,黄承彦更是连名字都没有,他们也没说什么。他们相信孙策这么做有这么做的道理。而且对他们来说,赵俨、娄圭等人虽然没有亲自上阵杀敌,功劳却一点也不小。没有他们帮孙策运筹帷幄,这仗不会胜得这么酣畅淋漓。

孙策随即任命赵俨为新野令。南阳诸县中,新野是世家豪强影响最大的一个县,阴氏、邓氏、来氏都是东汉前半程赫赫有名的家族,如今虽然在朝的影响力不足,在新野的影响力却一点也不小。赵俨手段狠辣,用他来治理新野最合适不过。从另一个角度说,现在任他为新野令也是为他提高基础,将来朝廷赏功,总不能比新野令还小。

与此同时,孙策任命娄圭为穰令,邓展为湖阳令。这两个重要产粮地必须掌握在手里。邓展与黄忠、文聘不同,他有很好的文化素养,做一个县令不成问题。他又出自新野邓氏,任命他为湖阳令,并统本部人马驻守湖阳,也是对新野邓氏的安抚,避免冲突升级。

在庞山民到达半天时间内,孙策对部下做了相应的调整。其他人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,深谙内情的庞山民却看得目瞪口呆,不敢相信这是孙策自己做出的决定。即使他一路上考虑了很久,做出的方案也没有孙策半天时间内做得周全。

安排妥当后,孙策起程赶往宛城。他带上了蔡邕。这次去宛城,除了安排一些人事之外,他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:祭拜张衡。张衡在后世以科学家著称,但是现在,他却以是通儒名世,能帮孙策理解张衡成就的人非蔡邕莫属,连黄承彦都无法和他相提并论。

蔡邕起程,两个女弟子同行。秦罗已经嫁了人,暂时留在新野陪黄忠,尹姁要留下来陪尹端,冯宛和张子夫跟着蔡邕一起返回宛城。她们正忙着搜罗织机资料,需要蔡邕帮忙检索典籍。在没有计算机检索的时候,读书巨多而且不挑嘴,儒道兼通,连诸子百家都不放过的蔡邕无疑是一个人形书柜,帮助最大。

孙策陪着蔡邕说话,冯宛、张子夫坐在一旁听。见庞统心神不属,孙策给庞统使了个眼色。

“士元,你去把郦县父老送我菊潭水拿来,让蔡先生润润口。”

庞统还没反应过来,张子夫立刻听出了孙策的言外之意。“将军,只给先生润口,就不让我们尝一尝?”

孙策眉头微皱。“晒好的野菊可以送你几朵,这菊潭水却是稀罕物,不敢随便送。今天让你们喝了,秦罗和尹姁知道了,岂不说我偏心。”

张子夫小巧的鼻子一皱。“哼,你别以为我不知道,尹姁姊姊就不说了,秦罗姊姊成亲时喝的合卺酒就是用菊潭水酿的吧?”

孙策很“惊讶”。“你连这都知道?”

张子夫一脸得意。

“既然被你说破了,少不得要给点封口的好处。这样吧,我着实存货有限,不能敞开供应,你跟着士元去尝一尝,再带一点给你冯姊姊。可不能多,我还得带点回去给阿楚呢。”

“好呢,好呢。姊姊,我们走吧。”张子夫伸手去拉冯宛,冯宛却笑着摇摇头。“我就不去了,不喜欢那个味道,一起给你吧。”

张子夫大喜,兴致勃勃起身,庞统还在犹豫,张子夫急了,拉着他就走。庞统这才如梦如醒,一溜烟的跟着张子夫跑了。蔡邕抬起手,指指孙策,笑骂道:“你啊,把庞士元带坏了,居然干起这等勾当!等到了宛城,见到张元功,我一定将今天的事告诉他。”

孙策嘿嘿笑道:“蔡先生,你说你也真是,一把年纪了,怎么就见不得人好呢?”

“你这么做,对士元是好,对子夫呢,公平吗?”

“我可没强迫她。”孙策一摊手。“士元虽然相貌一般,可是他天资聪颖,将来必成大器。子夫虽说有些小脾气,可她不是以貌取人的俗人。再说了,这丑啊美的也就是那么回事,看多了,习惯了,也没太大区别。琉璃倒是亮,毕竟不是玉,你说对不对?”

“这倒也是。”蔡邕点头赞同。“士元是块荆璞,细心雕琢,将来必是难得的美玉。”

冯宛眼珠一转,突然说道:“将军,我怎么听人说将军对琉璃的评价还在美玉之上?难道是因人设言,为事立意?”

第267章 信心

孙策想不起来和谁说过琉璃的事,但他肯定冯宛听岔了。他喜欢的琉璃绝不是冯宛以为的琉璃。

琉璃就是玻璃。

后世很多人好奇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早就掌握了玻璃的制造技术,却一直没能造出望远镜、显微器,走上现代科学发展之路。有很多种解释,有的说是原料不同,无法制出真正的光学琉璃,有的说是自从儒学成为主流,读书人视望远镜、显微器为奇技淫巧,不能说没道理,都有一定的合理性,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。

中国人制琉璃,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当作工具,而且为了仿玉,作为玉器的替代品。

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玉器是身份的象征,使用玉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,玉料和能够加工玉器的工匠都掌握在朝廷手中,其他人除了得到赏赐是不太可能得到玉器的。即使是在三国时代,孙权称帝,因为没有玉匠,吴国就一直没有玉印,只有金银材质的玺印。

没有真玉器,就用琉璃代替。琉璃二字从玉,就是这个原因,从一开始,琉璃就是作为玉器的替代品,最好的琉璃就是拥有近似玉器的温润,而不是透明如水晶。方向错了,自然不会往那个方向努力,就算偶尔造出了清澈透明的水晶也会被认为失败。弃之不顾,自然谈不上去把玩,去发现。

孙策如今是南阳之主,不缺送礼的人,玉器不能随便送,琉璃却少不了,但他对那种模糊不清的琉璃真没什么兴趣,他想找的是那种透明清澈,能当镜片用的玻璃,喻之为神器。只是不知道怎么就传到冯宛耳朵里,现在又用来戳他的软肋,却不知道此琉璃非片琉璃。

孙微微微一笑,面不改色。“这就是姑娘你的不对了。我只是说张子夫不是俗人,可没说我不是俗人啊,我怎么能和她比?张子夫不以貌取人,我却最喜欢以貌取人。”

面对孙策的坦诚,冯宛无言以对,只得调皮地翻了个白眼。

“既然姑娘说起这事,那我就多说一句,姑娘以貌取人吗?”

冯宛眨眨眼睛,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孙策。孙策可以坦然承认自己是俗人,她却做不到这么无耻。可是让她自认不是俗人,似乎又有些自矜,不合为人当谦逊为本的准则。她妙目流转,浅笑道:“我和阿楚妹妹的眼光一般。”

孙策拍拍手,哈哈大笑。冯宛这句话回答得漂亮,和黄月英一般,你说我是俗人,就等于说黄月英是俗人。你说黄月英不是俗人,她看中了相貌出众的你,我也可以像她一样选一个相貌出众的夫君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,这冯宛的确遗传了冯方的口才,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。

“可惜你是个女子,要不然令尊一定会很欣慰后继有人。话又说回来,令尊去长安这么久,可曾有书信回来?”

冯宛摇摇头,笑容散去,灵动的眼神也变得黯淡起来。冯方去长安为使,结果好处没讨来,徐荣、牛辅却带着五万大军来了,险些将南阳毁掉。现在他在长安是生是死,谁也不清楚,要说不担心肯定不是事实,但是冯方差使办得不好,孙策心里怎么想,她也不清楚,不能轻易替冯方解脱。

“你别担心了,令尊应该不会有事。提前告诉你们一个消息吧,长安可能要变天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