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6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460 字 18天前

吕布浑然不觉,大步进了堂,左右看了一眼,在王允右手边的首席坐下,大大咧咧地说道:“王公,这么急请我来,有什么事?我正安排受降呢,牛辅等人快到潼关了。”

“有件大事,要和温侯商量。”王允抚着胡须,淡淡地说道:“你有一位旧相识,从南阳回来了。”

吕布好奇不已。“我的旧相识?谁啊?”

王允拍拍手,一人从门外闪出,进了门,来到吕布面前,躬身一拜,正是张辽。吕布定睛一看,大喜过望。“文远,怎么是你?你还活着?太好了,太好了。我还以你和徐荣一样全军覆没了呢。”

张辽尴尬之极,不知道如何回答。

王允皱皱眉。“张辽,你把南阳平叛的经过再说了一遍与温侯听。”

“喏。”张辽又把南阳的战事经过说了一遍。在此之前,他已经对王允说了一次,但王允没给他任何答复,只是让他等着。现在看到吕布,他大概知道王允的意思了,说得更加详细。

吕布听完,剑眉微挑。“这么说,徐荣战死了?”

张辽沉默片刻。“下落不明,生死难料。”

吕布没有再追究徐荣的生死,指指身边的位置。“回来就好,坐吧,以后跟着我,还像以前一样,我们并肩战斗。”

张辽却没有坐,目光转向王允。王允一动不动,像是没听到吕布的话,淡淡的说道:“温侯,请你来,是有件事想和你商量。孙策占据南阳,该如何处置?”

吕布大笑。“这有什么好商量的。当初关东州郡讨董,孙坚作战最力,西凉军皆称之为猛虎,很是畏惧。这次又击败牛辅,让他无功而返,是有功之人,自然要大加奖赏。虎父无犬子,孙策小小年纪就如此善战,我大汉又多一员猛将,中兴可期啊。”

王允眉心渐渐蹙起,提高了声音。“温侯,孙坚自领豫州牧,孙策先是取襄阳,后占南阳,屠戮英豪,还赶走了荆州刺史刘表,不臣之心昭然若揭,只怕非朝廷之福啊,难道就这样听之任之?”

吕布这才意识到王允话锋不对,尴尬不已,讪讪地收了笑容。“那……王公的意思是?”

“我已经让冯方赶回南阳,劝孙策改邪归正,向朝廷效忠。估计时日,冯方此刻应该已经到了宛城。不过孙策年少无知,又自恃骁勇,大胜之后,未必肯听逆耳之言,终究难免会有一战。放眼天下,若论勇武,非温侯莫属。如果温侯能统兵出征,平定南阳,乃朝廷之福。”

吕布耷拉下了眼皮,一声不吭,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:“王公,非是我不肯出征,也不是我惧怕孙家父子,而是长安初定,胡轸在蓝田,牛辅在潼关,是降是叛,尚未可知。就算我想征讨南阳也无路可走啊。依我之见,还是先解决了西凉残部再说吧。”他拱拱手。“王公,曹将军还在等我商议军务,我就不陪王公说话了。文远是我的旧友,忠勇无双,既然回来了,就让他跟着我吧。”

不等王允说话,吕布拉着张辽就走。张辽很尴尬,却又拗不过吕布,被他拉得踉踉跄跄,连鞋都来不及拔上。出了司徒府,吕布才松开他,翻身跳上赤兔马,招呼道:“文远,跟我回大营。”

“君侯,这样不好吧?我看司徒有不悦之意。”

“有什么不好。”吕布不以为然,挥挥手。“王公虽然忠义,但他不懂军事。这时候征什么南阳,逼孙家父子造反吗?我虽然没见过孙策,但他能和你战成平手,想来不弱。还有那个黄忠,将来有机会,我一定要他较量较量射艺,但不是现在。走,回营去,见见老朋友,大醉一场,去去晦气。”

王允坐在堂上,重重地吐了一口气。士孙瑞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。他中等身材,微粗圆脸,两眼有神。他坐在王允对面,还没说话,先摇摇头,叹了一口气。王允瞅了他一眼。

“君荣,有话直说,何必故作玄虚,效说客举止。”

“子师,董卓虽诛,西凉诸将犹在关中,长安危如积薪,此时不宜激怒关东。且吕布有功,尚赖他保卫天子,子师亦不宜将他当作普通将领对待……”

“区区剑客,何尝有功。有功者,你我也。”王允不以为然,脸色却缓和了些。他抚着胡须,若有所思。“君荣,你说孙坚父子能听从朝廷诏令吗?我听张辽所言,孙策错乱国家制度,诛杀荆州英豪,手段比孙坚更暴虐。我担心迟则生变啊。说起来,当初你如果去南阳,哪会有现在的事。”

“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,还是想想眼前的事吧。子师,孙坚虽然粗猛好杀,但是忠于朝廷,当无可疑,若以朱儁节制关东诸将,以皇甫嵩驻蓝田,以曹操、吕布守长安,纵使孙坚父子有不臣之义,也无能为事。眼下当务之急,还是先赦免凉州诸将,遣送归乡,以免夜长梦多……”

王允眉头紧皱,连连摇头。“君荣,我想来想去,觉得还是不下赦书为佳。”

士孙瑞大急。“子师,这不是已经说好了吗?”

“君荣,你别急,听我说。下赦书,就是说他们有罪。既然将他们定为罪人,就算下了赦书,他们也难免心中不安。不如不下赦书,视他们与其他将士无二,再依次调遣各处驻防。他们心中感激,岂不是化害为利,一举两得?”

士孙瑞连连摇头。“子师,如此一来,他们在颍川、南阳的暴行岂不成了官军所为?”

“如果朝廷认定他们有罪,那征伐南阳岂不成了乱命,孙策岂不是有功之臣?孙策尚不能平定,又如何能让关东诸将俯首,奉朝廷正朔?千丈之堤,以蝼蚁之穴溃;百尺之室,以突隙之烟焚。君荣,我们可不能掉以轻心啊。”

士孙瑞看着王允,哑口无言。他半晌才道:“子师,你变了,变得我不敢认你了。”

王允笑笑。“君荣,不是我变了,是形势变了。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。你啊,守经有余,权变不足。”

第282章 女博士

吹面不寒的春风中,孙策以太牢之礼祭拜张衡。

蔡琰作祭文,书丹刻碑。数百名南阳名流贤达与会,聆听了蔡琰的文章,观看了蔡琰的书法后,大为赞叹。都知道蔡邕是大名士,文章书法冠绝天下,没想到他女儿也有如此学问,真是大开眼界。

趁热打铁,孙策宣布郡学将请蔡琰升堂开讲,特设幼稚班,年龄七岁以上,十岁以下,学制一年,郡学免费提供笔墨纸砚等文具,并提供免费午餐一份。这么做,不是为了表示有钱,而是方便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。十岁以下的孩子不是劳力,还能免费吃一顿饭,即使是再穷的人家也不会拒绝。

不管是谁,哪怕他对孙策有再深的仇恨,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善政,至于能坚持多久,那就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了。就现在而言,你总不能一口咬定孙策就是虚伪,收买人心。

由这件事开头,孙策提出了征收商税的初步设想。南阳四通八达,外地商贾很多,商税很可观。但反对的人却极少,因为本地人虽然也经商,但商人的主体还是外地人,征收商税可以间接的减轻南阳本地人的负担。况且孙策说了,如果商税的征收达到预期目标,将逐步取消口赋。

口赋就是人头税,按人口收钱,七岁到十四岁,不论男女,每年收二十钱。以南阳计,每年的口赋大概五六百万左右。口赋对有家产的人来说无所谓,就算是千口之家,儿童有百数,每年也不过几千钱。可是对穷人家来说,这一年几十钱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。

总之,孙策的政策虽说是善政,但对世家豪强来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利益,受益的还是普通百姓。

但是,孙策随即提到的采购计划却是针对世家豪强的。

南阳是郡,包括宛县在内有三十七个县,从太守到普通属吏有两三千人,如果再算上亭长、驿卒之类不在编制内的小吏,总数近两万人,每年各种需要的物资是个不小的数目。比如孙策提出的纸张就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生意,一下子采购两年的用量,还提前支付一部分资金,等于孙策帮着建作坊,还包销一部分产品,这样的好事谁不想干?

南阳是大郡,人口近两百五十万,再加上流动人口,总数超过三百万,将来还有可能近一步提升。三百万人的吃穿用是一笔笔大生意。以盐为例,每人定额是每月三升,一年的盐总消耗量就超过百万石,价值两个亿,利润四千万。即使分给十个经销商,每人也有一年四百万的纯收入。

仅此一项,就已经让很多人心动不已。原本抱着且看他横行到几时的人也按捺不住了,开始观察其他人的动向,既不好意思先出头,又怕被别人占了先。

在孙策报出一项项的采购计划后,叽叽喳喳的议论声越来越响,渐渐连孙策的声音都听不到了。孙策干脆宣布,待会儿太守府会有详细的方案,有兴趣的人可以找阎太守洽谈。

孙策话音未落,“轰”的一声,阎象就被人包围了。孙策反应慢了一点,差点被人推翻,情急之下,左手挟起黄月英,右手挟起冯宛,纵身窜了出去。那一边,周瑜也眼急手快,将蔡琰护在身后。看着乌泱泱的人头,几个人面面相觑。

“阎府君不会有事吧?”冯宛一边慌乱地挣脱孙策的手臂一边顾左右而言他,借以掩饰自己的窘迫。

孙策心有余悸。“千万不能有事,这要是被踩死了,和被钱砸死了一样,可不怎么好听。”

众人相顾失笑,气氛也变得轻松起来。蔡琰幽幽地叹了一口气。“夫子感慨,好色者众,好德者寡,依我看,好财者比好色者更多。贪婪,才是德行最大的敌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