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1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499 字 18天前

潘璋愤愤不平的骂了两句。他虽然先登破城,却没能抓住纪灵,只能看着守在城南的于禁捡便宜了。陈宫扫了他一眼,毫不掩饰自己的嫌恶。

曹昂挠挠头,眼神很无奈。他双手扶着城垛,看着远处起伏的山峰,莫名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。袁谭是将鲁县的战功让给了他,可是拿下鲁县之后,他也就如此了。如果由鲁县向东,继续攻击,取道卞县、南武阳,进攻徐州,则将是一场更艰苦的攻击战。深入山区,后勤补给将是一场灾难。

要攻作州,取道亢父、方与是比较合理的一条路线,但也仅仅是相对而言。孙坚就驻扎在萧县一带,不会让他轻松通过。如果不是孙策之前将鲁国送给陶谦,他现在已经与孙坚对阵了。对这位父辈猛将,曹昂不敢有任何疏忽。在没有袁谭支持的情况下,他不可能单独和孙坚较量,不论是兵力还是物力,他都没有任何优势。

一句话,他无法脱离袁谭自立,入主徐州只是一个遥远的梦,能不能实现要看袁谭与袁绍的博弈结果,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。

傍晚时分,于禁传来消息,陶应率兵来援,离鲁县只剩二十余里。曹昂不敢怠慢,留下陈宫、乐进守城,自己亲率主力增援于禁。

……

陶应勒住了坐骑,看着狼狈不堪的纪灵、昌豨等人,懊悔得直咬牙。

来迟一步,鲁县失守了。

但他不能怪纪灵。纪灵能守到现在,已经超出了他们的预期。鲁县失守的责任是他父亲陶谦的,如果不是陶谦迟迟不肯与孙家父子结盟,事情绝对不会发展成这样。他似乎忘了一点,鲁县原本就是豫州的,是孙策送给他们父子的。

当然,现在看来,孙策绝对没按什么好心。如果当时不把鲁县送人,与袁谭全面开战的就不是他们父子,而是孙家父子。战场也不会是青徐,更可能是豫州。不过以陶应对孙策的了解,孙策也许会直接放弃鲁县,避免与袁谭交战。反正袁谭攻取鲁县后,威胁最大的还是徐州。

送谁不是谁啊,对孙策来说,送给他们父子是送,送给袁谭也是送。

陶应和孙策相处过一段时间,他觉得自己能理解孙策的思路。换成他,他也会这么干。只是现在被坑的是他,他实在高兴不起来。

“子翼兄,孙将军的援兵什么时候能到?”陶应叹息着,对蒋干说道。

蒋干摇着马鞭,神态轻松,甚至还有点兴灾乐祸。他之前就和陶谦说,让他与孙策结盟,陶谦推三阻四的不答应。让他向孙坚请援,陶谦又装聋作哑,生怕孙家一进徐州就不肯走。现在报应来了,鲁县失守,徐州面对着被人直击腹心的危险。

“少将军不必担心,鲁县虽失,泰山犹在,曹昂由此道进攻的可能性不大,反倒是戚县一带比较危险。如果你们还不同意我豫州军进入徐州境,就算孙征东有雄兵百万也帮不上忙。”

陶应很无奈。他听出了蒋干的言外之意,现在已经不是只进入彭城的事了,而且是要将范围扩大到整个徐州。他父亲陶谦最开始就是担心这个结果,可现在形势逼人,再不同意孙策的条件,孙坚迟迟不肯参战,陶谦就真的顶不住了。

“那就劳烦子翼兄修书,请孙征东守住亢父、方与孔道,以便我家父子全力阻击袁熙。”

“好。”蒋干一口答应。

第884章 前浪与后浪

萧山之上,孙坚驻马北望。

他驻扎在萧县已经有将近三个月,但一直没有任何行动。明知鲁县双方打得激烈,他也没有派出一兵一卒,反而减少了沛县的驻兵。这当然是秦松的建议,他当时不太明白,还和秦松发生了争执,但是现在他明白了。

孙策将鲁县送给了陶谦,豫州因此没有卷入战事,迎来了一个安定的秋天。今年雨水比往年多,不少地方都受了涝,粮食歉收,勉强维持收支平衡,有些受灾严重的县还要从其他县抽调粮食赈灾,根本供应不起大军征战。如果勉强参战,消耗大量增加,肯定会影响稳定,说不定又会有流民生乱。

鲁国就是如此,打了大半年仗,鲁县周边的土地都抛了荒,颗粒无收。陶谦不仅无法从鲁国得到一粒粮食,还要运粮补充,消耗的军械、粮食惊人。最让人绝望的即使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,鲁县最终还是会失守。袁熙攻青州,田楷节节败退,琅邪国暴露在袁军的兵锋之下,陶谦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危机。

设身处地的想一想,孙坚也知道陶谦现在有多痛苦。

他很庆幸,有秦松为他参谋,他现在可以置身事外。他更庆幸,有孙策在身后运策帷幄,他才能得到张昭、秦松这样的读书人辅佐。他可以决胜于两军阵前,但他却不擅长这样的谋划。如果不是秦松为他解说,他不可能知道这场战事会牵涉到那么多的利害。

孙坚看向身边的秦松。秦松微仰着头,看向远处的地平线,那里有一座大山。秦松眯着眼睛,眼中有一丝奇怪的神采。孙坚说不出那是什么意思,但是他觉得此刻的秦松让人非常安心。

“文表,想什么呢,鲁县的战事?”

秦松嘴角露出一丝浅浅的笑意。他没有立刻回答孙坚,留恋了一会儿,才淡淡地说道:“将军,鲁县的战事不会有什么意外,最多半个月就能见分晓。我看的是东山。”

孙坚摇了摇马鞭。他已经习惯了这些书生的说话方式,在脑子里仔细搜索了一遍。“夫子登东山而小鲁的那座东山?”

“对。夫子登东山而小鲁,登泰山而小天下。不过我总觉得这话可能不太恰当,又或者说,夫子认为的天下可能就是齐鲁,最多是青徐兖豫四州,不会是我们现在说的天下。”

孙坚诧异地打量着秦松,忍不住笑出声来。秦松是儒生,他居然对孔夫子的话表示异议,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。到底是年轻人,适应起来很快,从军不到一年,秦松就习惯了军营中的生活和谋士的身份,不像张昭总是那一副夫子面孔,让人望而生畏。

年轻就是好啊。

孙坚不由得想到了儿子孙策。他今年三十九岁,离不惑之年还有一步之遥,正当壮年。可是随着孙策走出家门,统军作战,他忽然感觉到了韶华易逝,自己不知不觉已经人到中年了。尤其是不久前,袁权生下一个儿子,孙策连得两子,这种感觉更加明显。

这就像钱唐的浪潮,前浪尚未平息,后浪已经奔涌而来,让人措手不及。

“夫子所说的天下,应该不包括关中吧?”孙坚说道:“我听说夫子周游列国,唯独未曾至秦。”

秦松笑了起来。“夫子岂止未曾至秦,他北未越河,南未过江,西不至洛阳,也未曾踏足三晋之地。所谓列国不过卫宋陈蔡之类的小国。”秦松忽然停住,有些愕然地看看孙坚。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突然和孙坚说这些。非议圣人,这可不是一个以儒门自居的读书人应该做的事。

秦松仔细想了想,忽然意识到自己这大半年时间已经变了很多。圣贤书读得少了,各种权谋兵法倒是时常捧读,有些甚至是阴谋之书。噫,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的人。天天在军营,接触的是军人,商讨的都是天下大势,想的是怎么防范对方的阴谋,研究的都是如何从中取利,何尝有一日思考仁义。

孙将军误我。

秦松哑然失笑,摇了摇头,自责不已。

马蹄声起,孙翊带着两个卫士飞奔而来。虽然才十岁,可是他的骑术已经相当好,策马飞奔,连随从保护的卫士都赶不上他。秦松皱了皱眉,待孙翊冲到身前,咳嗽了一声。孙翊一看,连忙勒住坐骑,有些不安地看看四周。

“先生,我又做错了什么?”

“少将军,将军安排人跟着你,是为了保护你,不希望你落单,为歹人所乘。你跑得这么快,卫士都跟不上你,就算将军安排更多的人给你又有什么用?这里是两军阵前,万一遇到对方斥候或者刺客,你如何应付?”

孙翊尴尬地摸摸头。他不怕孙坚——孙坚生气了最多打一顿——他怕秦松。秦松生气了,会连篇累牍的教训他,严重的时候还会把他关在大营里读书,不准他出来。每当这时候,孙坚都会无条件的支持秦松,说不定还会将惩罚加倍。

“多谢先生教训,我知道了,下次一定慢一点。”孙翊连连认错,从怀里取出一封信。“先生,蒋子翼送来的信,看起来挺急的,我怕误事,就直接带来了。信使在营里休息,先生要不要回去问他?”

秦松不敢怠慢,连忙接过信,查验了封泥之后,打开细读。孙坚也凑了过来,焦急地等待着,他盯着秦松的脸,希望从秦松的表情上看出一点端倪,可是越看,他心里越不安。秦松皱起了眉,脸色越来越难看。孙坚很不安,忍不住问道:“文表,出了什么大事?”

秦松抬起头看看孙坚。“将军,鲁县失守,陶应请将军出兵扼守方与孔道,防备曹昂南下。”

“就这些?”